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版
】
发布时间:2017-03-15
点击次数: 次
内容简介:有机茶园“六统一”,提升茶叶食品安全意识
有机茶园"六统一",提升茶叶食品安全意识
近年来,湖南省石门县白云山国有林场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将茶叶生产作为富村、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茶叶生产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现有茶园1000亩,全部建于海拨600-880米的云山雾海之中,气候温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芳草遍地、百花吐香,茶园周围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方圆10公里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源,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生产工艺先进,检测手段完备,茶叶质量稳定。在肥培管理过程中,从未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以及生长调节剂,广泛施用枯饼、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通过利用鸟类、蜘蛛等天敌治虫,采用太阳能频振灯、悬挂黄板、人工捉虫等举措,严格茶叶质量管理。加工场地宽敞、清洁,茶叶成品未添加任何化学物品,贮藏、运输、包装未受任何化学物品的污染。产品外形肥嫩挺直绿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鲜嫩栗香,滋味清爽醇和,叶底嫩绿明亮,注册商标"冠云"和"白云山"品牌先后荣获国内外名优茶评比17项金奖,并获得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县科技进步奖3项,连续16年获得OFDC、CERES、NOP、JAS标准有机认证,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常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有机茶出口基地,石门县出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技示范基地。
一、统一产品执行标准
严格执行GB/T19630-2011有机茶标准和NY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对茶树种植、茶园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鲜叶、采摘、装运、加工工艺、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以及检验规则、标识、标签、包装等内容做出规定,明确茶叶标准化生产的质量准则,并严格要求按标准、按程序组织茶叶生产。
•二、统一生产管理
(一)、茶园标准化建设
建设标准化茶园、营造防护林、硬化茶园道路、种植行道树木、安装茶园喷灌系统、改良品种结构,引进新一代适用性良种、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加工生产线,开展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二)、茶园培管
1、茶树种植在土壤深厚,生物活性较强,PH值在4.0-6.5范围内的区域。
2、幼龄茶园,重修剪和台刈改造茶园,行间种植绿肥等。
3、保持水土,防止茶园跑水、跑肥、跑土。
4、早浅耕,时间2月底至3月15日进行,结合除春草及清理冬天落下的枯枝落叶,进行浅耕,并将茶园春草作为绿肥使用,可疏松土壤,提高土温,促进春茶早发。
5、采茶季节,合理安排锄草,保证茶园厢面无突出杂草,茶沟内无影响采摘人员采茶的杂草。
6、冬季早深耕,采用传统牛耕方式,时间9月初开始,月底结束,深耕深度25-30cm。
(三)、茶园修剪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树冠,复壮树势,以利茶树发芽,不影响翌年春季名优茶产量。
•三、统一使用投入品
茶园杜绝使用化学肥料及生长调节剂,只施用有机认证机构允许使用的菜籽饼,每亩施菜枯饼1000斤,均匀施于茶沟内,而后埋紧、埋实施肥沟。
•四、统一防治病虫害
深入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是推广应用灯光诱杀、色泽诱杀、性引诱剂诱杀、农业防控技术。
(一)、物理防控技术
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小绿叶蝉等害虫成虫,每40-5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灯离地面1.5米。
色泽诱杀技术:使用黄板诱杀粉虱、叶蝉、蚜虫等害虫,针对茶园害虫的种类和特点选择色板,每亩安装30张。
性引诱剂诱杀技术:使用性诱剂诱杀茶毛虫、茶尺蠖和小绿叶蝉。
(二)、农业防控技术:
1、及时采摘,及时进行鲜叶采摘才能确保获得优质鲜叶和加工出优质产品;才能促使后续批次的茶叶尽快萌发,缩短间隔期,大大增加采摘轮次,可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及时进行茶叶采摘,不但确保了鲜叶的质量和产量,而且,对控制茶园病虫害的流行发生和促进优质丰产型树冠的培养同样是有利的。严禁"养旺采、拖芽稍、采老茶"的不良采摘方法。
2、适度修剪,采用合理修剪措施减轻蓑蛾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和螨类的危害,秋修剪明显降低叶螨类的越冬基数。
3、适时深耕除草。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人工除草减少因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危害,特别是秋冬深耕施肥及表土清理,减少病害和茶尺蠖、刺蛾、夜蛾类等害虫的越冬基数。
4、做好植物检疫工作,严格控制有害生物入侵。
5、杂草覆盖保水控草,增加有机质提高茶园耕作系统中包括微生物、土壤动植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
6、推广抗病虫品种。选育优质茶树品种对老茶园进行改良创新,提高茶树抗逆性。
(三)、生物防控技术
有针对性的选用微生物或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茶树害虫。
选用茶毛虫病毒制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鱼藤酮、苦参碱防治茶毛虫、茶尺蠖;选用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小绿叶蝉,探索使用技术。
(四)、生态调控技术
•1、茶园周围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
茶林间作、茶果间作,
2、幼龄茶园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
3、每年春茶前、夏茶前各浅锄除草一次,秋季深挖除草一次,茶园周边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均可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增强自然调控能力。
•五、统一采摘和加工方法
(一)、严格的采摘要求
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立体化采摘原则,提倡手工立体采摘技术,双手采,提手采,将平面采摘改为立体多点采摘,采摘的对象从一芽二、三叶为主改变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保持鲜叶芽叶的完整、鲜嫩、匀净,不夹带蒂头、茶果和老枝叶。"进入有机茶园,不准喝酒,不准吸烟,不准抹香,不准带病采茶,不准留长指甲采茶"。为保证低改茶园的质量,采摘人员需经培训且技术熟练,采摘及低改必须严格保证质量要求,机械必须采用无铅汽油作为燃料,并防止汽油、机油污染茶园土壤和茶树。
•(二)、严格茶叶运输规范
茶叶运输必须用清洁、透气性好的竹篮、竹篓盛装,不得用布袋、塑料纤维袋等软包装材料运输。鲜叶盛装运输贮存中,轻拿、轻放、轻翻,不得紧压,以尽量减少机械损伤。运输每筐(篮、篓)不能超过30斤,鲜叶采摘验收后1小时或按照管理员要求及加工厂需要及时运送至加工厂,不得延误时机,鲜叶运到加工厂后,运茶人员迅速将鲜叶摊放于摊青上,禁止用木棍甚至用脚踢茶摊放。
(三)、严格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
推广应用茶叶加工清洁化生产技术,实现产品全自动化、标准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茶叶加工生产全过程"不落地",茶叶净度、非茶类夹杂质、水分、总灰分和水浸出物符合国家有机茶标准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毒有害微生物、重金属(砷、铅、铜)物质含量均符合国家有机茶标准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四)、严格消除茶叶加工过程造成的二次污染。
加工厂房清洁卫生,有防蝇、防鼠、防虫等措施和通风排气、洗手、更衣等设施;车间地面用无毒、防滑的硬质材料铺设,无裂缝,排水状况良好;墙壁使用浅色无毒材料覆涂;房顶无灰尘,采用浅色无毒材料吊顶。生产车间内光线充足,工作台、敞开式生产线及原料上方的照明设备有防护装置;厂房四周清洁、平整、无积水,道路用硬质材料铺成。生产工艺布局合理,各工序前后衔接,无交叉污染,直接接触茶叶及原料的设备、工具和容器,用无毒、无害、无异味的材料制成,与茶叶的接触面应边角圆滑、无焊疤和裂缝。
•六、统一包装和品牌建设
茶叶品牌是茶产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创新白云银毫有机茶的生产技术,优化、规范加工工艺,统一商标品"冠云"和"白云山"牌白云银毫系列有机茶,统一包装规格、标准标识。加强质量安全认证或有机茶认证,提高茶叶标准品质。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各种茶事活动、名优茶评选活动等,大力宣传和推介白云银毫有机茶。大力挖掘茶文化资源,丰富内涵,促进茶叶生产的生态和谐发展。积极开发生态茶园观光旅游,把乡村旅游、森林旅游与茶园观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事、茶艺活动,深入挖掘、整理茶文化,传播茶文化知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茶叶的养生保健功能和茶文化内涵,进行品茶艺术表演和培训,把现代生态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注重茶叶"观、闻、采、炒、品、购"消费方式的引导,促进全县茶产业的有序、标准化开发。